新加坡零售困境與轉型
選擇來新加坡工作,除了部分有著專業技能的技術勞工之外,很大一部份是作為零售銷售服務人員,或是更高一層的管理人員。各司其職,很少有機會把眼光放遠,或是把自己的高度拉高,看到整個產業的圖畫,僅專注在眼前的工作上。
到了新加坡後,因緣際會踏入零售這一行,看到了過去許多零售業的風光與無奈,也算是了解了一個零售業的流程,零售站在商品流通的最末端,面對的不只是一般的消費者而已,身為一個進出口貿易商,面對的壓力除了要如何把產品順利賣到消費者的手中之外,還要努力的控制自己的收入成本,免得到了最後東西賣出去了,算一算還虧錢,這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消費意願的降低
參考了新加坡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之後,可以發現雖然總體的零售指數是成長相較去年成長了1.9%,但其中的分配極不平均,許多細項的成長率相較去年其實是趨緩或是倒退的,這代表的是人們消費模式的改變,買東西眼睛不眨眼的模式已不常見,若非必要能不花錢則不花錢的觀念開始流行。另外由於網路與電子商務的發達,價格也越來越透明,同樣的東西,價格若超越市場行情,消費者可選擇不買帳,或是以其他管道作購買。
另外零售業的一大客源,旅客,由於MH370的事件發生,與東協地區的治安不良與政治動盪,導致中國旅客與歐美旅客到新加坡的人數下降, 對於營收很大一部份靠旅客支持的零售業又是一大打擊(若讀者對新加坡數字統計有興趣可以參考附錄網址)。
實體運營成本的增加
實體成本的增加包括好幾個部分,貨品的購買成本先不談,一般從工廠出貨後運到新加坡倉庫的費用,約佔售價三成左右,實體營運的成本,主要是兩部分,人工與場地租金,人工因為新加坡緊縮外來移民的政策,不斷提高外國勞工人頭稅,導致請非新加坡人的成本大為增加,若要請新加坡人,因工作的工時長費力,很少新加坡人願意做。二為場地,在新加坡因為地方小租金貴,開一間店面所需要的成本太高,一般都是跟著各大百貨公司走,其中有幾個較著名的百貨公司品牌,例如john little、metro、BHG等等,大部分小型的零售商主要的場地來源,都是百貨公司底下的場地,包括百貨公司的固定櫃檯或是外面以百貨公司名義承租的場地,除租金外各百貨公司還會依照商品不同抽取20%到30%的傭金。近一兩年由於百貨業收入趨緩,各百貨開始提高場地租金想增加收入,讓個供貨商叫苦連天,算一算傭金+租金+人工+物品成本+物流成本,一個弄不好虧錢是完全可能的。
壓迫下的轉型
在收入減少和成本增加的雙重壓迫之下,傳統實體貿易商明顯感受到壓力,實體通路獲利空間被壓縮甚至是虧錢時,許多企業開始思考把比重放置新加坡電子商務平台例如Qoo10、淘寶等電子平台,去掉人工與租金的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的空間,但新加坡的電商並不像中國或台灣這樣爆炸性的發展,因為相比之下新加坡地域小,買東西相比中國等地域大的國家方便很多,老一輩比較不熟電腦的仍舊會選擇實體的消費,所以在孰重孰輕之間還是需要不斷的去嘗試拿捏。
資料來源:
來新加坡旅客人數統計
https://www.stb.gov.sg/statistics-and-market-insig...
新加坡2014零售指數
http://www.singstat.gov.sg/news/press_releases/mrsoct2014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