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觀察實錄
步出機場大門,有別於台灣冬天略帶濕冷的空氣,撲面而來的是熱浪和刺眼的太陽,再一次的,踏入了這個以古梵語命名的城市國家,獅城新加坡,一個四季如夏的城市,當年英國皇冠上在東南亞的一顆寶石。很難想像,一個比新北市還要小的國家,如何在沒有自己資源,水與電靠馬來西亞供應的小城市,獨立建國,並創造了人均所得2000新元的經濟奇蹟,同樣身為亞洲曾經的四小龍之一的台灣,勢必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,一邊工作一邊旅行,不是走馬看花而是更深入的了解當地的文化,抱著如此的想法,踏上了旅居新加坡的道路,路是人走出來的,如果我的觀察記錄,能夠幫助往後想來新加坡的台灣人降低一點旅行前的不安,或是增加一點面對困難的勇氣,那便足夠了。
混在一起的語言
來到新加坡,第一個會面對的就是多元的種族與語言上的碰撞,對於華人佔百分之90人種的台灣來說,很難想像甚麼是真正的多元文化,以我自己為例,從國中到大學都有英文聽說讀寫的訓練,以為不需要太多比手畫腳就可以溝通無礙,但事與願違,但在第一次與主管開會的時候就受到了震撼教育,除了新加坡的口音之外,句子中還有摻插許多似是而非的字,一問之下,才恍然大悟,自己並不是第一個提出這樣疑問的人。
新加坡境內共有四大種族,華人、馬來人、印度人與歐亞裔混血,所以官方語言共有四大語言,華語、馬來語、泰米爾語和英文。華人多數源自於中國南方,來自福建、海南、廣東等地,印度裔也有來自孟加拉、印度的差別,導致常常講話中常常會混入其他語言或是方言。
其中混得最多的還是馬來語和廣東話,老一輩的新加坡人甚至講的全是方言,政府也注意到了這樣的現象,所以規定電視裡和電影裡不得有方言的存在,所以在新加坡看電影裡是不能夠講方言的,基本上在新加坡裡的語言形式就是以一種語言為主體,而另一種語言穿插其中。我的主管和同事們就是很明顯的例子,華文中插馬來話和英文,亦或英文中插華文和馬來話,插東插西,樂此不疲。
新加坡的英文在世界中也是舉世聞名,非常有新加坡特色。例如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因而有些比較英式的用詞,像是手電筒會講torch light而不會講flash light,還有不喜歡用完成式喜歡用already來代替,都是一些比較細微的不同之處。
最常耳聞的就是講英文時,會用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去說英文,所以經常說出you go see see(你去看看) 或是 I think think(我想想) 之類的英文,再加上語尾的語助詞LA LO,又會更精采了,當然這其實指的只是一部分的新加坡人,一般年紀略長,對於現在在新加坡受教育的年輕一代,由於資訊與交通的發達,講的很多都是一口流利的美語或英語,很有競爭力。
不同的種族 不同的宗教 不同的戒律
因為華人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,以佛道教為大宗,其餘基督天主教、印度教和回教也占了不少的人口,其實真正引起我注意的不是有很多宗教,而是這些宗教的種族組成,一個宗教內雖然甚麼種族都有,但大致上都以種族作為分隔,華人一般信奉的是佛教道教,印度人是印度教,馬來人則是回教,這樣的分法雖然太武斷,但大致上還是能以種族區分出宗教信仰。這樣的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,為何宗教的流動這麼低?為何通常是承襲了父母的宗教信仰,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?後來我發現其實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戒律,不同的習慣,這像是一個個的障礙物,影響著兩個不同宗教的人交往結合。
食物方面,最廣為人知的可能就是回教徒不吃豬肉不喝酒,印度教與拜觀音的信眾不吃牛肉,如果你帶回教徒朋友吃豬肉,或是帶印度教朋友吃有牛油炒過的東西,他們可是會勃然大怒的。
但令人驚奇的戒律可不只這些,以回教為例,不能吃豬肉你聽過,但不太能養狗你就沒聽過了吧?我之所以說不太能代表並不是完全不能,我的回教朋友提到在可蘭經裡有提到狗可以養,但是有特定的條件,只能用在看家,狩獵,看守嫁妝和畜牧,因為在回教教義裡認為狗和豬一樣是一種不乾淨的動物,會帶給人不好的運氣。所以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的回教徒很少看到有人養狗。
另一個令我驚訝的是回教徒的另外一半必須同樣的依歸回教,遵守回教的戒律,這在宗教自由的台灣是相當難接受的一個概念。我認為在這樣的戒律之下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新加坡種族之前的融合,試想老婆初二回娘家,娘家若不是回教還需要將廚具全部換新因為曾沾染過豬油,結婚生子共組家庭畢竟是兩個家庭的結合,勢必會將生活習慣列入考慮,若不能接受對方的信仰習慣,互相妥協,最後只能一拍兩散。
外來人口湧入
大量的外國工作者也是新加坡一大特色之一,總人口約五百二十萬,外籍勞工就佔了約一百五十萬的人口,占了總人口的28%,每四個人就會遇到一個外國的工作者,代表的是國外工作者是新加坡的一大族群,不可忽視,而台灣人最近幾年由於語言種族相同,與良好的工作態度,來到新加坡工作的人口大幅增加,也相當受到新加坡雇主的歡迎。
回首數十年新加坡以人才第一的政策,不停地給予人才優渥的待遇,每年都會授與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士給予永久居民的身分,這些永久居民與外來人口,相當大的程度減低了人口老化的壓力,但在最近幾年政策有了略微的轉變,由於永久居民的福利待遇相比新加坡本地居民幾乎相同,導致新加坡國內的工作崗位競爭相當激烈,引起了新加坡本地居民的反感,人民的觀感最後還是造成了政府的壓力,在近幾年開始調整了移民的政策,開始漸漸緊縮國外工作者的人數,提高簽證的條件,造成了近幾年外來人口趨緩,但會不會因此而失去了爭取世界人才市場的高素質人才,也是往後觀察的重點。
留言列表